大鵬所城
讀特客戶端·深圳新聞網2022年7月28日訊(記者 謝小蕾)大鵬所城,深圳的“文化之根”,更是深圳別稱“鵬城”的由來。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(公元1394年)、占地約10萬平方米的大鵬所城,是國內現(xiàn)存最完好的明清海防衛(wèi)所遺存之一。作為深圳第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大鵬所城文化根脈深厚,這里自古便聚集了來自天南地北的兵將,融合了如客家文化、疍家文化、廣府文化和海防文化,誕生了深圳最早的移民文化。
六百年前的海防要塞
要想走進這座古城,首先要了解藏在古老城墻背后的海防歷史。大鵬所城全名“大鵬守御千戶所城”,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,有著600多年抵御外敵的歷史,也是深圳規(guī)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、保護級別最高的歷史遺產。
大鵬所城整體格局保持完好
明清時期,為抵抗倭寇保衛(wèi)海岸線,大鵬所城官兵屯田守城,巡洋緝盜,守衛(wèi)著南中國海的門戶,涌現(xiàn)出無數(shù)英雄。明代大鵬所城有武略將軍劉鐘、徐勛,清代大鵬所城有賴氏“三代五將”、劉氏“父子將軍”等明清兩代十幾個將軍,為大鵬所城贏得了“將軍村”的榮譽。
振威將軍第
將軍多,“將軍第”也特別多。在大鵬所城,規(guī)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是“振威將軍第”,這是當年林則徐的手下賴恩爵將軍的府第,他曾取得我國近代抗英戰(zhàn)爭中第一場勝利,即“九龍海戰(zhàn)”,因其戰(zhàn)功卓著,故此被封為振威將軍。
在寧靜古樸的街巷中,還有序分布著11座明清兩代“將軍第”。正是這樣一處嶺南海防衛(wèi)所,擁有這樣一群民族英雄和如此的家國情懷,一代代所城人續(xù)寫了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的壯麗史篇。
紅色印記中的英雄贊歌
誕生過無數(shù)愛國將領的大鵬所城從不缺少英雄,走進近代,面臨國家蒙難、民族危亡的局面,大鵬半島血脈中深藏的愛國主義發(fā)展出了輝煌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歷史。
劉黑仔塑像
走進位于所城東門巷6號的劉黑仔舊居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身著便衣、手握短槍的塑像,這位便是年僅27歲的“中國英雄游擊隊長”——劉黑仔。劉黑仔本名劉錦進,因為身體結實、皮膚比較黑,所以人們稱他劉黑仔。1935年12月9日,一二九運動爆發(fā),劉黑仔積極抗日,在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侵占期間,他率領短槍隊沉痛地打擊了侵略者。
劉黑仔舊居通過藝術、科技化手段再現(xiàn)劉黑仔的故事
三層高的小樓凝聚了劉黑仔英勇的一生,不同于枯燥乏味的“演講式”說教,小樓里隨處可見的2D化視錯覺創(chuàng)新陳設、墻繪、“場景+投影”等藝術、科技化手段,生動再現(xiàn)了劉黑仔可歌可泣的過往歲月,讓游人全方位了解這位省港聞名的抗日“神槍手”的英雄事跡和東江縱隊紅色歷史。
在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長達12年的烽火歲月里,所城英雄輩出,除劉黑仔外,還涌現(xiàn)出了名門革命者賴仲元、滿門英烈戴卓民家族、前赴后繼的柯彩鳳母女以及曹安、羅貴、黃月娣等許多杰出革命英雄。
現(xiàn)代發(fā)展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
走進新時代,大鵬所城有了一個新的標簽——大鵬新區(qū)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。近年來,大鵬新區(qū)充分統(tǒng)籌資源陣地,基于大鵬所城豐富的紅色文化、充裕的活動空間和超高的人氣人流,將在大鵬所城打造“1個核心服務展區(qū)+n個平臺”,10萬平米超大型、有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。
位于大鵬所城內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
175年歷史的古書房——怡文樓將打造成核心服務展區(qū),展現(xiàn)大鵬新區(qū)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、志愿服務、健體服務等工作;劉黑仔舊居、東江軍政干部學校舊址、“紅色街區(qū)—戴屋巷”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將打造成“面向群眾沒有圍墻”的理論宣講平臺;大鵬自然童書館、方知書院等文化場所,將打造成“生態(tài)特色兒童友好”的教育服務平臺;具有百年歷史的“所城—壩光”大鵬古道,將串成“山海相連古今結合”的健體服務平臺;城隍廟、北門廣場文化中心等非遺文化基地,將打造成“非遺文化百年傳承”的文化服務平臺;賴恩爵“振威將軍第”、大鵬海防博物館等游客集聚地,將打造成“文明使者”守護古城的志愿服務平臺。
登上城樓,放眼大鵬所城,城內的所有格局、街道及建筑都保存完好,戰(zhàn)爭雖早已過去,但大鵬所城依舊在書寫著自己的新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