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井蠔民開蠔大賽火熱進行中。寶安區(qū)沙井金蠔美食非遺民俗文化活動近日在沙井街道蠔鄉(xiāng)湖公園舉行。 深圳特區(qū)報記者 劉鋼 攝
深圳新聞網2024年12月26日訊(深圳特區(qū)報記者 秦綺蔚)大鵬鮑、沙井蠔、石巖柿子、南山桃、龍崗雞、金龜桔,還有深圳云片糕……民謠悠揚,吟唱出深圳人耳熟能詳的好味道。這些地名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,且與地域美食水乳交融。今年深圳有112個地名列入《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護名錄》,而深圳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近40種以地名冠名。日前,深圳市規(guī)劃和自然資源局邀請深圳市地名學會專家解讀“非遺里的地名”,開啟地名背后的味蕾記憶。
●下沙大盆菜里盛著800年民俗古風
將蘿卜、魷魚、蠔、鴨肉等15種主料,精心烹飪成15道主菜,層層疊加于大木盆中。這便是香氣四溢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“下沙大盆菜宴”。明清兩代,當地人稱之為“新安盆菜”,一張八仙桌、一桌一個木盆、四條長凳、八人一桌,俗稱“吃盆菜”。
與之相伴的,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“下沙祭祖習俗”。下沙之名,訴說著一段與沙共生的故事。清康熙《新安縣志》載有“沙頭墟”“沙頭村”等地名。沙頭村因地處沙丘下端,故得名下沙。如今,“下沙”已列入《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護名錄》。而自南宋時期,黃氏始祖在此開基立業(yè),形成的祭祀習俗綿延800多年。改革開放后,旅居海外的下沙黃氏后裔也紛紛回國共襄祭祖活動。“下沙祭祖習俗”對促進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。
●在海膽粽美味中感受南澳海洋風情
充滿詩意的“南澳”,據《寶安縣志》記載,因海水藍綠初得名“藍澳”,后因地理位置易名為“南澳”。這里水質優(yōu)良,盛產海膽,可見于清嘉慶《新安縣志》記載。
深圳市級非遺項目南澳海膽粽制作技藝,是流傳于大鵬新區(qū)南澳半天云村及其周邊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美食技藝。從小在南澳長大的張長妹,是這項非遺的傳承人。一雙巧手,將長條形的粽子、緊實軟糯的糯米,搭配南澳本地的芒葉、花生和蝦米等輔料,再鋪上滿滿一層鮮美的海膽,“包”起了深圳疍家飲食文化的代表。
以南澳命名的非遺項目還有南澳漁民娶親禮俗、(南澳)疍民過年習俗等,儀式的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充滿了海洋浪漫氣息與漁家質樸風情。
●西鄉(xiāng)“千歲大盆菜宴”的團圓鄉(xiāng)情
西鄉(xiāng),從古至今都是新安縣(今深圳市)縣城南頭周邊最出名、最繁華的墟市,最初原點為“西鄉(xiāng)村”,包括今河東村、河西村、共樂村、樂群村。而在西鄉(xiāng)村建立的“大廟前市”“和平墟”,在清末合成了“西鄉(xiāng)墟”。在民國及以后各個時期,以“西鄉(xiāng)墟”為行政中心先后成立了“西鄉(xiāng)鄉(xiāng)”“西鄉(xiāng)公社”“西鄉(xiāng)區(qū)”“西鄉(xiāng)鎮(zhèn)”“西鄉(xiāng)街道”等。如今,“西鄉(xiāng)”已擴展為一個大片區(qū)的地名,但西鄉(xiāng)人心中對文化鄉(xiāng)愁的守望從未改變。
每年農歷三月三,西鄉(xiāng)北帝廟都會迎來一場為北帝賀誕的盛大慶典。廟內外祭祀活動、廟會大巡游、飄色、麒麟舞、獅舞、木偶劇和粵劇等,充滿了濃厚的民俗氣息。
最令人期待的莫過于“千歲大盆菜宴”。其最初為耄耋老人而設,10人為一席,因加起來近千歲而得名,于1997年加入西鄉(xiāng)北帝三月三廟會。大盆中,雞肉、魚肉、大蝦、扣肉、蓮藕等15種食材整齊依次圍圈擺放,層層疊疊。鍋蓋掀開,濃郁香氣和騰騰熱氣爭相而出,寓意著闔家團圓、盆滿缽滿、年年有余。如今的盆菜宴,不僅是文化繼承,更是海內外“西鄉(xiāng)人”的團圓飯。